三苦

三苦
The three kinds of (sa) duḥkha, pain, or suffering: [lang id =1028]苦苦 that produced by direct causes; [lang id =1028]壞苦 by loss or deprivation; [lang id =1028]行苦 by the passing or impermanency of all things.
* * *
依苦之性質來分, 分為苦苦、 壞苦、 行苦三種。 一、 苦苦, 有漏行蘊中, 諸非可意的苦受法, 逼惱身心之苦。 二、 壞苦, 諸可意的樂受法, 生時為樂, 坏時逼惱身心之苦。 三、 行苦, 除可意非可意以外所余的捨受法, 為眾緣所造, 難免生滅遷流, 故聖者觀見之, 於身心皆感逼惱, 故稱為行苦。 另有解釋, 苦苦, 指寒熱饑渴等苦緣所生之苦, 此相當於生理上的、 肉體上的苦。 這也包括著因病痛、 鞭撻棒擊刀割等所生的苦, 此即三受中的苦受。 壞苦: 樂境變坏所生的苦, 此相當於心理上的、 精神上的苦。 如錢財損失, 名譽受損, 親人死亡等, 精神上感到的痛苦。 三、 行苦: 此指一切有為法無常變遷之苦。 行苦的行, 即是諸行無常的行。 萬法因緣和合, 遷流變異, 全屬無常, 無常即苦。 但這是一種行相微細, 一般人不易察覺到的苦。
* * *
﹝出析玄記﹞ 〔一、 苦苦〕, 謂有漏五陰之身, 性常逼迫, 名苦。 又與苦受相應, 即苦上加苦, 故名苦苦。 (五陰者, 色陰、 受陰、 想陰、 行陰、 識陰也。 ) 〔二、 壞苦〕, 謂樂相壞時, 苦相即至, 名為壞苦。 即樂極悲生是也。 〔三、 行苦〕, 行苦者, 即有漏之法, 四相遷流, 常不安隱故也。 (四相者, 生相、 住相、 異相、 滅相也。 )
* * *
苦苦、 壞苦、 行苦。 苦苦是心身受苦時所生的苦; 壞苦是偶現之樂境失去時所感受的苦; 行苦是諸行無常遷流不息不得安定的苦。 欲界三苦俱全, 色界只有壞行二苦, 無色界則只有行苦。

Dictionary of Buddhist terms. 2013.

Игры ⚽ Нужна курсовая?

Share the article and excerpts

Direct link
Do a right-click on the link above
and select “Copy Link”